大发快三官网

今天是,欢迎访问大发彩票-大发快三官网
您当前所在位置: 大发快三官网 > 政务公开 > 图片新闻

我区守好百姓“米袋子”,粮食面积和产量保持稳步增长10万亩早稻收割 奏响丰收“奋进曲”

来源:大发快三官网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:2023-07-21 13:31

水稻丰收.jpg

水稻丰收 邝健华/摄

  田家少闲月,夏日农日忙。时间进入7月,从化的田野遍地金黄,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随风摆动,掀起层层稻浪,一旁的收割机正在稻田上忙碌着,农民脸上流露出喜悦之情,共同在田野上绘出一幅丰收画卷。据了解,今年我区预计夏收粮食面积10万亩,目前正陆续进入收割阶段,各地水稻长势良好,有望进一步增产增收。与此同时,区农业农村局荣获全省粮食生产、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先进集体称号,是全市唯一入选的单位,为夏日的粮食丰收添上浓重的一笔。

  近年来,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,加大力度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,夯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基础,坚决守好“责任田”,全力扎牢“米袋子”,推动粮食面积和产量保持稳步增长。我区连续5年在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中获优秀等次,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市47.66%、47.59%,全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“米袋子”供给,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。

深耕“责任田”

守住粮食安全底线

  “藏粮于地”不能只喊口号。这些年来,我区科学分解全年粮食目标任务到镇、到村、到户、到地块,倒排插秧时间,争分夺秒做好插播,2022年超额完成市下达的播种任务。同时落实种粮大户补贴等惠民政策,2022年发放补贴5600多万元,种粮大户从2018年37户增加至2022年170户,增长359%,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。

  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。我区建立7家统防统治组织,通过农技服务、科普教育等形式,发动农户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。同时加强农资市场监测和供需调度,及时发布防御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,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,建立由政府、种植户、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,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,2022年水稻投保面积9万亩。完善区级农业技术指导服务队、华南农业大学“牛哥驿站”、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级服务体系,组建春耕生产农技服务“轻骑兵”小分队,蹲点包片开展送技下乡上门活动,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上、落实到田间地头。

培育“高产田”

提高综合生产能力

  金色稻浪美如画,机声隆隆收割忙,水稻丰收在望的背后是我区培育“高产田”,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成果体现。我区推进全国农业现代化科技共建先行县,建设广州市丝苗香米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,研发5个水稻品种。全区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6%,其中从化香米年种植面积达3万亩。同时引导省级生态优质丝苗米产业园实施主体、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带头选用推广新优品种杂交水稻,年推广优质稻种约1万斤。集中连片开展双季稻轮作试点工作,双季稻轮作作物品种包括油菜、芥菜、紫云英、马铃薯和小麦,对开展双季稻轮作试点的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种子(薯)和肥料补助,完成轮作面积6100亩。此外,推广实施“一喷二防”,引导喷叶面肥,做好防病防虫工作,增施肥促早熟,积极应对寒露风和台风等不利影响,实现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。建立水稻、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37个,示范核心区面积7650亩,辐射带动3.7万亩。

  粮食要稳产,需要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。我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区域,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,有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。开展绿色高产创建活动,打造2个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,实现示范区晚稻亩产550公斤以上。

挖掘“潜力田” 

有效激活耕地资源

  我区持续推进耕地“零弃耕”,安排专项资金,集中力量攻坚撂荒耕地复耕复种。通过撂荒地复耕、垦造水田种植、结构调整等方式挖掘潜力,千方百计扩大粮食面积。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强化耕地种植用途管制,合理安排全年生产布局,采取轮作、套种等方式,引导农户科学种植和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种植粮食,努力增加水稻种植面积,大力挖潜发展大豆生产,打牢全年粮食安全基础。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、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,采取秸秆还田、增施有机肥、土壤调理剂等措施,改良全区土壤结构,培肥地力,努力提高水稻单产。

赋能“丰收田” 

延伸拓展产业链条

  农机驶过,颗粒归仓。早稻成熟收割的季节,田间地头一派热闹的农忙景象,一台台水稻收割机来回穿梭,转弯、倒车、收割……以“回”字形路线作业,将田里的水稻收割干净。

  “藏粮于技”,需要门道。我区推动利用无人机、农业无人车、农业物联网等先进设备技术应用,强化农机操作、维修人员技术培训,全区农机总动力达20万千瓦,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.17%。同时成立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,采用“土地连片整合+生产托管”等方式,构建全产业链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。建成中塘村水稻示范基地,将连片整合的零散土地以租赁形式统一流转,提供耕种、植保、收割、收储、烘干、销售等服务,满足粮食生产需求。全区备案具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主体13家,服务农户逾万户。延伸链条促进产业发展,建成全自动化智能控制稻谷处理加工系统,年烘干能力13万吨、年碾米生产能力15万吨、日包装加工能力300吨、冷链仓储中心4万立方米,实现稻谷检测、接收、烘干、低温仓储、碾米加工、低温包装及稻壳处理加工全程自动化生产。创建生态优质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打造优质丝苗米高端品牌,稻本香荣获首届广东国际名米(籼米)金奖产品。

  粮食大丰收、农民的笑颜就是乡村振兴最美好的画卷。下一步,我区将继续落实好保障村民“米袋子”的责任,确保早稻颗粒归仓,并调动村民种植粮食积极性,促进群众增收,同时在辖区内多举措开展珍惜粮食的宣传,彻底杜绝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稳固农业“压舱石”。(江楚君)


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浏览次数:-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点击关闭

返回顶部